自盘古开天地以来,凡间已不知过了多少载,其人间族群扩张不断,天庭神职和冥界阎罗管人间万事愈加竭力,时有仙家上奏玉帝求其增派仙援,只玉帝日理万机,迟未予回应,近日司人间各职的仙官愈加上奏的频繁,各臣竟联合上书与玉帝,玉帝也不得不重视起来,遂召各仙以商对策。
天下之事大而广且杂,乃天庭第一要职,司职仙位不计其数,仅前来凌霄殿的分职主仙就触目难记,众仙家于凌霄殿内议事三日竟不得其解。天庭虽有千万天兵天将也难堪正用,不能行其文职,且历来人间人死后鬼魂生前为善豪杰者,往生天界入仙籍,安于职务,或大或小,生前作恶多端者视其过错由十殿阎罗量刑,再押往地狱受刑,刑满便可重新安排投胎,或为人胎或为牲畜不得而知。不过人间可悲,地狱人满为患,天界往生者越来越少,规模却愈发膨大。
众仙商议再三决定从人间凡人中特选其要求者,浩开天恩以列仙班,一来补仙职渴缺,二来表天庭对人间管阀的重视,三来表天恩之浩荡。随后玉帝下颁玉旨昭告天下。
颁布玉旨前几天,据说人间天地异象,风云际会,时有巨大黑影于云雾之中忽掠而过,又似有鸟兽低吟,人间动物异动焦躁,各国家族群搭祭台作法祈天,又日夜祭奠列祖列宗,怕有大凶之事发生,终于在二月初二这天得以停歇。
据说二月初二当日正午,天穹之上一声龙吟,震烁天下,只见天空云雾密布一颗巨大的龙头从云雾中探出,威仪世间,只见龙头之上站有百位仙官衣着简朴,却丰神迥异,玉面浮光,龙头周旁有天兵穿戴金甲手执兵刃腾空护立于周围,天神莅临,不多时便引来万众朝拜,中有一位仙官长相峥嵘,一头红发蓬松披散,声音方刚厚重,自称是玉帝亲随,号卷帘大将的神仙,说明来由,随即宣告玉旨。
说什么天恩浩荡,又说什么怜悯凡尘,今要破神例广纳人间翘楚之士,下放一道天书,名曰“阮经文”,此经文共九九八十一卷,凡能通读此经文要义者便会有仙使下凡接应,上天庭报道,列入仙籍。随后仙官施仙法将玉旨变幻成一道巨幕挂于不周山上,便乘神龙归去。去后不久天空白日流星,降下八十一块巨型石碑,散落于神州苍茫大地。
按理来说该是一件人间大喜事,可人心不测,心生私异,天降神碑,得碑者得天下,更得以飞升成仙,自此天下大乱,人间狼烟四起,百国纷争不断,战争持续了上百年,死了不知多少好人也死了不知多少坏人,但战争总有停下来的那天,终于王侯将相们厌倦了争夺,士兵厌倦了打仗,百姓厌倦了苦难,诸国联合约定休战。
当时天下虽无大统,但也有四分天下之象,有四个大国顶立于世间,各都征服不少国家,有些战败国沦为四国的附属国,有些小国因为某些原因自愿依附于大国,四军之间旗鼓相当,但也各自伤痕累累,千疮百孔。
终四方聚首,四分天下,协议神碑每五年为一期,四方轮流执掌,这才平了这人间干戈之命,迎来和平景秀之年。
要说这能平百年之乱的最大功臣并非是四大国的君主,而是这阮经文,四国君主及其将候无不深受其阮经文的启发与感悟。据说此经文能明世理,升人智,言简意繁,包罗万象暗合天下之大道,共九九八十一卷每一卷都深奥难解,且每一卷都承前启后。四君都深明其重要意义,故命人抄录出石碑经文,散布于百姓,使得天下读经成为第一要事,人间所行之事无不依靠阮经文作为衡量。
从诸国平战以来又过了几百余年,百姓安康长寿,谷仓横流,举案牲鲜,在天书的照耀下,不乏有大智慧者飞升化仙,但也少之又少,万中无一,一旦成仙所处国家必定立神像以耀天下,供万世敬仰膜拜。经过时间的沉淀,世间已经形成了围绕阮经文形成的一套制度,至此迎来大和时代。
在这太平盛世下的红尘路必然充满喜怒哀愁,悠悠长路,且随我入这一遭风月人间。